top of page

DETAILS

地點|臺北市、臺中市...等地

年份|2016-2017

業主|臺灣大學

類型|都市雨洪治理

​團隊|以樂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
近年來在都市高度發展下,多項公共建設與道路開拓,已嚴重壓縮排洪與防洪空間,因此實宜參考國外將排水系統與交通路網整合之經驗,以進一步研究分析此方法如何在地化,並使水利防洪與交通領域建立適合之整合機制。

以美國丹佛都市排水之3M系統為例,其涉及之排水系統層面,如為解決道路本身設計問題,應著眼於Mirco System (即低衝擊開發設施) 及Minor System (即下水道系統) 進行改善,包含進水口改善、側溝改善、人行道改善等面向;如為解決區域系統性問題,則應整合Mirco System、Minor System與Major System (即滯洪池、交通路網傳輸洪水) 等不同尺度系統,尋求解決之道,其包含交通路網傳輸洪水、交通島整合、路網沿線節點設施整合等面向。

以美國丹佛都市地區排洪系統之概念,配合臺灣地理、天候環境因地制宜調整,以推動排水系統與交通路網整合。建議道路傳輸洪水策略應與既有市區下水道系統做架構上之整合,茲概稱為〝灰色系統〞,而台灣近年於都市推行之低衝擊開設施單元 (如:透水鋪面、雨水花園) 配合稱為〝綠色系統〞,水利署管轄之河川排水與滯 (蓄) 洪設施等尺度較大之治理單元則稱為〝藍色系統〞,此〝綠色、灰色、藍色系統〞。以高鐵臺中車站門戶地區為案例,結合台灣現有下水道系統與目前推動低衝擊開發設施營造「海綿城市」之概念,研擬適用之排水系統與交通路網整合策略,以〝綠色、灰色、藍色解決方案〞配置如摘圖8所示。成果顯示都市規劃上將水利與交通兩大設施透過綠/灰/藍解決方案做界面整合為ㄧ可行方向,其可作為未來因應氣候變遷之都市規劃、防洪調適策略之參考,打造面臨氣候變遷可自我調適機能之韌性城市 (不怕水淹,不怕缺水,氣溫調節),亦與推動之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精神相符。

bottom of page